2025 年上半年,中国牛肉进口市场发生显著变化。海关数据显示,进口总量仅为 130.2 万吨,自 2017 年以来年均 12.3% 的连续增长态势首次出现逆转,同比锐减 9.5%,结束了长达 8 年的上升趋势 。
与此同时,进口均价从 2024 年的 4700 - 4900 美元 / 吨区间,攀升至 5107 美元 / 吨,涨幅达 7.1%。进口结构方面,冷冻牛肉占比从 89% 降至 85%,冰鲜牛肉占比提升至 11%。
供应国层面,巴西市场份额扩大至 46%,美国市场份额萎缩至 4%。种种迹象表明,中国牛肉进口已步入新旧周期交替阶段,正从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,向注重品质与价值竞争的精细化时代迈进。
2025 年上半年,全球牛肉产业供应端面临多重困境,各主产国产能进入紧平衡状态。美国在 2022 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,玉米、豆粕等肉牛养殖关键饲料价格大幅上涨,导致养殖户减少肉牛存栏量,2022 年美国肉牛存栏量较上一年下降 18%。
到 2025 年上半年,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量暴跌 40%。阿根廷国内牛肉消费需求迅猛增长,达到 12%,为保障国内供应,政府缩减牛肉出口配额 15%,致使 2025 年上半年阿根廷对华牛肉出口量减少 22%。
新西兰受禽流感和饲料成本上涨的双重影响,肉牛屠宰量下降 9%,出口量同比减少 2.9 万吨。此外,全球饲料价格同比上涨 21%,国际海运成本较 2023 年上涨 35%,巴西冷冻去骨牛肉均价达到 5029 美元 / 吨,同比上涨 8.7%;澳大利亚冰鲜牛肉均价高达 10916 美元 / 吨,涨幅达 8.8%,这些成本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牛肉贸易格局。
中国需求端正经历深刻变革,从单纯追求 “量的满足” 向 “质的跃升” 转变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,高端餐饮与家庭消费对冰鲜、雪花牛肉等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激增 23%,带动冰鲜牛肉进口量增长 41%,占比提升至 11%。
在餐饮市场,卤味、火锅等热门餐饮场景持续火爆,带骨牛肉进口量占比从 29% 升至 32%,且带骨牛肉均价较去骨牛肉低 58%,形成 “低端缩量、中端扩容、高端溢价” 的分层格局。
商务部于 2024 年 12 月启动进口保障措施调查,有效抑制了低价冻肉冲击,1 - 4 月进口量同比下降 13.5%。国内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,2025 年上半年国产牛肉批发价为 63.46 元 / 公斤,同比上涨 4.6%,与进口牛肉价差缩至历史低位。
2025 年上半年,巴西作为中国牛肉进口最大来源国,进口量达 60.5 万吨,同比微降 0.8%,市场份额提升至 46%。巴西肉牛存栏量高达 2.2 亿头,占全球总量的 18%,为稳定供应提供坚实基础。
其产品结构精准契合中国市场需求,冷冻去骨牛肉占出口量的 78%,均价为 5029 美元 / 吨,具有性价比优势。物流效率方面,清关时间缩短至 48 小时,较 2024 年减少 12 小时。6 月单月进口 11 万吨,环比增长 15.4% ,显示市场对巴西牛肉需求回暖。
澳大利亚在上半年牛肉进口市场中表现突出,成为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主流供应国。进口量达到 16.2 万吨,增幅高达 35.5%,市场份额从 8% 跃升至 12%。
澳大利亚成功得益于精准的高端化策略,冰鲜牛肉占中国高端市场的 69%,均价高达 10916 美元 / 吨。中澳自贸协定实施使冰鲜牛肉关税降至 9%,全程冷链技术运用, -1.5℃恒温运输将保质期延长至 45 天。
在商超和西餐渠道,澳大利亚冰鲜牛肉成为首选。其冷冻牛肉以 6298 美元 / 吨的性价比优势,填补美国退出后的中端市场空缺。
阿根廷上半年进口量为 21.4 万吨,同比减少 29.4%。带骨牛肉占比提升至 34%,价格仅为去骨牛肉的 42.5%,适配卤味连锁需求,某头部卤味企业采购量增长 18%。
乌拉圭受存栏量下滑(同比降 7%)影响,进口量为 10.4 万吨,同比减少 27.3%,市场份额降至 8%。乌拉圭努力提升产品品质,优化产品结构,加强肉牛养殖管理,积极开拓新市场渠道。
美国上半年进口量为 5.1 万吨,同比减少 25%,市场份额缩至 4%。2022 年干旱使美国肉牛存栏量降至 60 年低位,12% 的进口关税高于澳大利亚的 5%,部分输华工厂资质到期未续,限制了出口渠道。美国牛肉均价为 10059 美元 / 吨,较巴西高 98%,在性价比竞争中全面落败,在大众市场逐渐失去竞争力。
国际牛肉市场的不确定性促使中国进口商重视供应链安全,开启 “去单一化” 战略布局。
巴西和澳大利亚成为主要受益者,2025 年上半年巴西在中国牛肉进口市场占比从 2024 年的 42% 提升至 46%,澳大利亚占比从 8% 跃升至 12%,两国合计占据近六成市场份额。
中国进口商还开拓玻利维亚、俄罗斯等小众市场,2025 年上半年这些小众市场合计进口量达到 9.7 万吨,占比 7.5%,有效降低了供应链风险,保障了中国牛肉市场的稳定供应。
高端牛肉市场 M5 级雪花牛肉进口量增长 67%,澳大利亚开发 M9 级和牛专供电商渠道。小包装(200 - 500g)冰鲜牛肉占比提升至 52%,巴西新增中式分割品生产线。阿根廷扩大草饲带骨牛肉产能,满足中国餐饮市场需求。
中国 “淘汰低效母猪、严控新增产能” 的生猪政策,影响了养殖户养殖结构,2025 年上半年犊牛价格上涨 6.24%,国产牛肉产量提升 3.5%,消费者对低价进口冻肉依赖减少。
国际市场上,美国、新西兰等国供应收缩,为巴西、澳大利亚等优势产区让出市场空间。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出清效应,加速了行业集中度提升,促进牛肉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
2025 年下半年,受全球供应端持续紧张和中国需求端结构调整影响,进口量预计全年在 265 - 270 万吨,同比减少 5% - 7%。
进口均价将维持在 5000 - 5200 美元 / 吨高位,冰鲜牛肉涨幅预计在 15% 以上,带骨牛肉进口量或增长 8% - 10%。供应国方面,巴西和澳大利亚将继续领先,小众市场份额将提升至 8% - 10%。
2026 - 2027 年,美国肉牛存栏量预计在 2026 年增长 3%,阿根廷可能调整出口配额,进口均价预计回落至 4800 - 5000 美元 / 吨。
中国国产牛肉自给率将提升至 75%,进口结构进一步优化,高端产品占比突破 15%,形成 “高端冰鲜 + 中端分割 + 低端补充” 的多元格局。
长期来看,中国在全球牛肉市场角色将转变,从单纯进口 “单一市场” 向 “生态共建者” 转型。中国与巴西共建肉牛养殖产业园,规划产能 50 万吨 / 年,在澳大利亚布局冷链物流基地。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提升至 40%,未来五年进口牛肉将成为全球产业链协同的 “粘合剂”,中国将与各国合作推动全球牛肉产业发展。
2025 年上半年中国牛肉进口市场的 “量跌价涨”,是一次深度 “压力测试”。面对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和消费升级趋势,企业需深耕品类适配、强化供应链韧性、把握政策红利,才能在 “量稳价高” 新周期中占据优势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这是对 “性价比” 与 “高品质” 的重新审视,也是见证中国牛肉市场从 “规模扩张” 迈向 “价值升级” 的关键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