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游(9game)体育·官方网站-九游官方门户

公司新闻

个体经营者的生存图鉴:在裂缝中寻找微光

  比起连锁品牌的规模化承压,散落在城市街巷里的个体餐饮店,更像是经济浪潮中的一叶叶扁舟。它们的故事没有财报数据的冰冷,却藏着最鲜活的生存挣扎。

  老李在城中村开了家川菜馆,从2015年至今,整整十年。“前几年最火的时候,晚上十点还在翻台,现在七点就开始收拾桌子了。”他叼着烟,望着空了大半的堂食区,烟蒂在满是油渍的桌角堆成了小山。去年冬天,他把原本24小时营业的门店改成了只做午晚两餐,“晚上十一点后基本没人,雇夜班师傅纯赔本”。即便如此,每月除去8000块房租和两个厨师、一个服务员的工资,净利润还不够给女儿交钢琴课学费。

  街角的早餐摊王阿姨也有同感。以前每天能卖200多个包子,现在降到120个左右。“面粉涨了两毛,猪肉涨了五毛,可包子不敢涨价,隔壁摊还比我便宜一毛呢。”她的应对办法是把包子馅调得更稀,“多放葱少放肉,顾客吃不出来的”。说这话时,她飞快地用围裙擦了擦手,眼神里有无奈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。

  这些个体经营者的生存智慧,本质上是在成本与客源的夹缝中求存。有人缩减营业时间,有人偷偷减少分量,有人转行做外卖——毕竟外卖平台虽抽成高,但至少能带来稳定订单。九游体育网站入口可外卖也有新难题,平台上的满减、折扣战比线元,利润被压缩到极致。

  餐饮行业的变化,说到底是消费者用钱投票的结果。经济下行的压力,最先体现在普通人的消费清单里。

  张女士是某互联网公司的中层,过去每月会和朋友聚餐3-4次,人均200元以上的日料、西餐是首选。九游体育网站入口现在她改成分享外卖,“凑满减后人均50元,味道差不多,还不用出门”。她手机里存着十几个餐饮优惠群,哪家店打五折、哪家平台发券,她比谁都清楚。“不是吃不起,是觉得没必要。”她解释道,“房贷、孩子教育、父母医疗,哪样不要钱?能省一点是一点。”

  这种消费心态的转变,在年轻人中更为明显。00后大学生小林的聚餐原则是“三不”:不进有低消的店、不点超过30元的单品、不办储值卡。“上周同学过生日,我们找了家没有低消的烧烤摊,自带蛋糕,花了200多块钱,比去餐厅省了一半。”他打开手机账单,近三个月的餐饮支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%,“省下的钱用来买考研资料,比吃一顿好的实在”。

  消费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。美团发布的《2024餐饮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2024年上半年,人均50元以下的餐饮订单占比达68%,同比上升12%;而人均200元以上的订单占比仅4.3%,下降3.1%。“性价比”成了消费者搜索时的高频词,甚至超过了“好吃”“口碑好”。

  餐厅经营者的压力,远不止客源减少这么简单。那些看不见的隐性成本,像一张无形的网,越收越紧。

  食材成本首当其冲。2024年,生姜价格同比上涨45%,大蒜上涨30%,普通青菜的批发价从1.2元/斤涨到1.8元/斤。做家常菜的王老板算了笔账:一盘炒青菜的成本从3元涨到4.5元,售价却只能从12元涨到14元,“涨多了顾客就跑了”。为了压成本,他开始和郊区农户直接合作,每周自己开车去拉菜,“能省300块,但油费和时间又搭进去了”。

  能源成本也在悄悄加码。天然气价格连续八个月上涨,火锅店、烧烤店受影响最大。一家连锁火锅品牌的区域经理透露,他们单店每月燃气费从8000元涨到1.2万元,“相当于少赚了2000碗毛肚的钱”。有些小店干脆改用煤气罐,虽然麻烦且有安全隐患,但“每月能省2000块,没办法”。

  更让人头疼的是“合规成本”。以前监管相对宽松时,小店偶尔占道经营、卫生稍差,只要不太过分,没人较真。现在不行了,城管每天巡逻,卫生检查每周一次,不合规就罚款。开面馆的陈姐就因为操作台有油污,被罚了500元,“相当于三天白干”。她不得不花2000元请了个兼职保洁,“钱要花在明处,不然罚得更狠”。

  这些隐性成本像水滴石穿,一点点磨掉经营者的利润空间。很多时候,压垮餐厅的不是突然的危机,而是这些日复一日的“小消耗”。

  面对困境,并非所有餐厅都在坐以待毙。有人开始主动求变,在寒冬里寻找新的生存路径。

  社区食堂模式意外走红。在上海、杭州等城市,一些餐厅和社区合作,推出“老年套餐”“工作日简餐”,价格低至10元/份,凭借稳定的客源和低成本运营,反而实现了盈利。杭州某社区食堂的经营者说:“老年人图实惠,上班族图方便,我们不搞花哨的,就做家常菜,薄利多销也能活。”

  “小店+预制菜”成了新尝试。南京一家夫妻老婆店,白天卖面条,晚上把厨房改造成预制菜加工坊,做些卤味、半成品菜,通过社区团购卖给周边居民。老板说:“面条赚房租,预制菜赚人工,两项加起来比以前只卖面条强。”

  还有人把目光投向“下沉市场”。一线城市竞争太激烈,就去县城、乡镇开店。某炸鸡品牌在2024年新增的500家门店里,有80%开在县级城市,“县城房租低,消费力其实不弱,年轻人也爱点外卖,竞争还没那么凶”。

  这些转型未必都能成功,但至少传递出一种信号:餐饮行业的寒冬里,并非只有绝望。那些愿意放下身段、贴近需求、灵活应变的经营者,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。

  餐饮行业就像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,它的变化能最直接地反映出宏观经济的温度。餐厅倒闭潮、包房低消、价格战……这些现象背后,是消费信心的波动、成本结构的失衡,也是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必然阵痛。

  有人说,餐饮行业的冬天会很长。但换个角度看,寒冬也是洗牌期。那些靠跟风、赚快钱的餐厅被淘汰,反而能让真正用心做产品、懂经营的商家存活下来。当市场回归理性,消费者不再只看价格,商家不再只顾扩张,行业或许能进入更健康的发展轨道。

  对于普通人来说,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是真实的,但生活总要继续。也许是少下几次馆子,多在家做饭;也许是选择更实惠的聚餐方式,把省下来的钱花在更重要的地方。这些微小的调整,既是对现实的适应,也是对未来的期待。

  街角那家开了五年的火锅店,最近把“转让”的招牌摘了,换成了“火锅外卖套餐,送锅到家”的海报。老板说:“再难也得撑着,说不定下个月就好了呢?”这句话里,有无奈,有坚持,也藏着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的韧性。毕竟,烟火气不灭,希望就不会灭。

Copyright © 2024 九游食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闽ICP备20007206号 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