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沈阳也有特色商街啊,中街太原街,还有各种夜市,不都很有特色吗?但是这些似乎也离不开“吃”……
在沈阳,新开的餐饮店门前排长队已成为常态。无论是网红奶茶、地方小吃,还是异国料理,只要挂上“首店”的招牌,就能吸引大批“好奇宝宝”蜂拥而至。
数据显示,2024年12月14日达美乐比萨东北首店在铁西万象汇开业第一天,创下了52万元的全球销售纪录,时隔10天再次创下62万元新纪录,但是这组“创纪录”的数据,与沈阳全年315.3亿元餐饮收入相比,无异于“九牛一毛”。
毕竟在沈阳,不止披萨类的首店广受欢迎,网红面包店“黄油与面包”沈阳首店开业同样吸引了无数网友前来打卡,“排队四小时打底”一位网友说,“排着呗,还能咋整”,四小时的时间排队,也未曾想过“过两天人少了再来吃”这个选项。
不仅首店生意兴隆,很多老店更是人潮涌动,西塔一家看似“不起眼”的打糕店,也是常年门庭若市,很多“吃货”慕名前来,在狭窄的空间里“寻摸”着自己喜爱的美食。
至于“老杨头熟食”、“上海鸡柳”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牌美食店,更是常年排长队,甚至有网友笑称“不排队还不爱吃了呢”。可见美食在沈阳人心中的地位绝对超越一切,稳居冠军。
不仅社区商业被餐饮主宰,就连大型商业综合体也在靠“吃”苦苦支撑。曾经以零售、娱乐为主力的购物中心,如今纷纷调整业态,将餐饮比例提升至40%甚至更高。中街、太原街等传统商圈,人气最旺的永远是美食楼层;而万象城、K11等高端商场,也靠引进网红餐厅、米其林推荐品牌来维持客流。
其实,这也可以说是一项“国民爱好”了,据《2024中国购物中心年度发展报告》显示,餐饮业态的强劲增长势头已经超越了零售业态,成为购物中心吸引客流的新亮点。全年范围内共有5165家“首店”开业,其中餐饮“上新”数量及占比首次超过零售,占比高达43.27%。
国人对于美食的爱好,也“救活”了很多社区底商,很多人说,现在社区底商的布局,几乎就是“十铺九食”,便利店、生鲜店尚能分得一杯羹,其他业态则几乎被餐饮挤压得无处容身。从早餐铺子到深夜食堂,从苍蝇小馆到高端日料,可以说沈阳人的胃,撑起了整座城市的商业活力。
“餐饮是引流利器”已成为行业共识,但过度依赖餐饮也暴露了沈阳商业的隐忧,同质化严重、体验型消费不足。当所有商场都在比拼“谁家的餐厅更多”,差异化竞争反而成了难题。
实际上,餐饮赛道虽火,却也是沈阳最“卷”的行业。沈阳人好吃、会吃,对味道极其挑剔。一家店可能因短视频营销爆火三天,但若口味不过关,等待它的将是加速闭店。例如,某网红店开业时排队两小时,却因口味平平、服务差评迅速凉凉;某些连锁茶饮品牌在全国迅速扩张,也忧于沈阳的竞争压力,而迟迟不敢“登陆”。
不难看出,沈阳的餐饮行业虽然机会多,但是淘汰的更快。消费者愿意为美味买单,但绝不做“冤大头”。要想存活,要么靠极致性价比(如老四季抻面等),要么靠独特风味(如韩都烤肉、千里马烤肉等),没有真本事,光靠“割韭菜”思维,注定被市场抛弃。
同时,我们也可以看到,餐饮业的蓬勃印证了沈阳消费市场的活力,但也折射出商业结构的单一的问题。过度依赖“吃”,意味着其他业态尚未找到突破口。
其实,这几年来,沈阳也一直在寻求突破,无论是社区底商,还是商业综合体,都在寻求美食之外的“第二条路”,比如沈阳环球港动感城,就尝试了“体育+商业+社交”的生态模式。此外,沈阳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也进行了多元化探索,通过传统商圈升级、跨境电商赋能、老字号焕新等方式推动商业转型。
例如,中街、太原街等老牌商圈引入智慧化系统和沉浸式业态,打造“智慧商圈”;例如五爱市场从批发集散地升级为直播基地;例如浑南夜市、工业旅游等“文旅+商业”融合模式的尝试,都是沈阳对于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成果。
“十铺九食”也许是沈阳商业的现状,但绝不是终点。如果说“吃货经济”撑起了半壁江山,那么,另外“半壁”也许就是下一个风口里。
可以说,沈阳的消费潜力巨大,未来充满机遇,但竞争也将日趋激烈,挑战同样严峻。市场淘汰机制残酷,也许只有真正懂产品、懂用户、懂创新的玩家,才能在这片“美食修罗场”中笑到最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