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营收28亿、员工3100人、新三板市占率超10%、陕西债券承销常年第一——就这基本面,放哪儿不是“香饽饽”?但陕西开源证券最近用三次IPO失败告诉我们:资本市场的水,比西安护城河深多了!这家被陕煤集团捧在手心的国企券商,明明在新三板和债券市场混得风生水起,偏偏在A股主板门前栽了个大跟头。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是A股门槛太高,还是它自己踩了“作死”的雷?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,看看这家“区域龙头”的上市之路,到底为啥走成了“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”的笑话。
要聊失败,先得说说它有多“成功”。毕竟能让陕煤集团当靠山、在陕西金融圈横着走,开源证券肯定不是吃素的。
1994年从陕西省财政厅国债服务部独立出来时,它还是个“吃财政饭”的小角色,主打国债业务。后来一看国债不赚钱,果断转型:别人扎堆搞股票经纪、基金代销,它偏要在新三板和债券承销这两个“非主流赛道”死磕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还真让它磕出了一片天!
新三板领域,它直接封神:新增挂牌数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,手里攥着689家新三板企业,市占率超过10%。啥概念?全国每10家新三板公司里,就有1家是它保荐的!后来北交所成立,别人愁没项目,它直接把新三板客户“批发”转板,2022年北交所过会12家,排名全国第三。这操作,简直是把新三板当成了“人才储备库”,北交所一开闸,它直接“保送”学生上岸,狠赚了一笔中介费。
债券承销领域,它更是陕西的“地头蛇”:2022年承销129只债券,规模1354亿,同比增长44.9%;2015到2022年累计承销超6100亿,在陕西境内连对手都找不到。要知道,陕西的国企、城投平台发债需求多大?开源证券这业务,简直是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左手牵着陕煤、陕投这些“金主爸爸”,右手握着地方政府项目,债券承销做得比卖白菜还顺。
业绩更不用说:2022到2024年,营收稳定在26亿到30亿,净利润从5.1亿涨到6.95亿。3100名员工,人均创收近90万,这赚钱能力,比不少上市公司都强。按理说,这样的“三好学生”,IPO应该一路绿灯吧?结果人家偏不——从2018年到2025年,三次冲击A股,三次铩羽而归,活脱脱把上市路走成了“渡劫”。
开源证券的IPO之路,简直是一部“券商合规反面教材”。第一次2018年,业绩下滑+监管处罚,黄了;第二次2020年,华业化工债券尽调失职,内控被扒得底朝天,又黄了;第三次2021年至今,证监会直接说“历史处罚整改不力”,加上2024年10月被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——好家伙,直接在IPO冲刺阶段给自己“下了绊子”!
A股主板现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不仅要赚钱,还得有“全国性影响力”。简单说,就是不仅要当“土豪”,还得是“网红”。开源证券呢?在陕西是“券商一哥”,但出了潼关,知道它的人没几个。你说你新三板牛?可新三板在A股投资者眼里就是“小作坊聚集地”;你说你债券承销强?可全国排名前20都挤不进去,1354亿的承销规模,连中信证券的零头都不够。
这就好比啥?就像西安本地的“肉夹馍大王”,在陕西能开100家店,但想进北京王府井开店,门儿都没有——因为全国人民不认你的“区域品牌”。A股现在就认“中信证券”“中金公司”这种“连锁大牌”,你一个“地方特色小吃”,再好吃也进不了“米其林餐厅”。
如果说“区域属性”是先天不足,那“内控拉胯”就是后天作死。2024年10月,证监会直接给开源证券下了“禁令”:暂停债券承销业务6个月!原因是“个别公司债项目未勤勉尽责,多个投行项目质控核查把关不严”。要知道,债券承销是它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,占营收的40%以上,这一下等于直接砍了它一条胳膊!
更搞笑的是,这不是第一次了。之前华业化工债券项目,明明是个“垃圾债”,开源证券愣是没查出问题,导致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。监管处罚下来时,它还嘴硬说“只是小失误”。结果呢?整改报告写了一大堆,实际操作该咋来还咋来。这种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的操作,证监会能给你过审?做梦!
作为陕煤集团控股的国企,开源证券多少有点“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”的傲慢。觉得背靠国企大树,合规问题“意思意思”就行,业绩达标了上市是“板上钉钉”。结果呢?资本市场专治各种“不服”。你越觉得“国企身份护体”,监管盯得越紧;你越想“蒙混过关”,反馈意见越尖锐。
就拿2024年这次暂停债券承销来说,明明知道IPO正在关键期,还敢在项目上“放水”,这不是傲慢是什么?这就像学生考试前明知作弊会被抓,还非要带小抄——被抓了怪谁?只能怪自己把“监管红线”当成了“橡皮筋”。
开源证券的故事,不是个例。这几年,多少“地方一哥”倒在IPO门前?甘肃的银行、山东的药企、四川的建筑公司……共同点都是:业绩亮眼,但区域属性强、合规问题多。它们失败的背后,藏着三个扎心的线. 资本市场不相信“区域冠军”的眼泪
A股现在缺钱吗?不缺。缺好公司吗?缺的是“全国性好公司”。你在本地再牛,市场占有率再高,只要出了省没人认识,就很难得到资金认可。这就像相亲,对方不仅要看你有房有车,还得看你工作稳不稳定、 family background好不好——光靠“本地有房”,已经忽悠不了“丈母娘”了。
很多企业觉得“合规就是走流程”,只要报告写得漂亮,实际操作“灵活一点”没事。但资本市场的逻辑是:你今天敢在尽调上“偷懒”,明天就敢在财务上“造假”;你今天敢对监管“敷衍”,明天就敢对投资者“割韭菜”。所以,证监会查的不是“一次失误”,而是“一种态度”——连合规都做不好,凭什么让投资者相信你能管好他们的钱?
国企背景确实能给企业带来资源,但也意味着更严格的监管。投资者会想:“你拿着国家的钱,享受着政策红利,居然还搞不好内控?” 开源证券如果是民企,可能一次处罚就老实了,但它偏要仗着“国企身份”一次次试探监管底线,结果把自己玩脱了。这就像孙悟空,明明戴着紧箍咒,还非要去打唐僧——不被念咒才怪!
开源证券的IPO失败,与其说是“悲剧”,不如说是“清醒剂”。它告诉所有企业:上市不是“提款机”,而是“照妖镜”——你有多少斤两,一照就露馅。与其把心思花在“包装上市”上,不如踏踏实实把业务做精、把合规做严、把格局打开。九游体育